赵晋平:着力构建更加开放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020-12-16

在11月26日的第四届广东投资发展论坛暨2020年广东省促进企业投资协会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原部长赵晋平先生以“着力构建更加开放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得到现场嘉宾的高度评价。特整理成文,与读者分享。

1.jpg

2020年即将结束,迎来2021年,无论是政府部门、各位领导,也包括各位企业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在2021年全球经济能否走出严重衰退,中国经济的走势又会如何?这也是大家讨论比较多的问题。

今天的题目,我将主要围绕如何着力构建更加开放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展开。

2.jpg

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经济环境

当前全球经济实际上已经陷入严重的衰退,这首先是和今年以来的新冠疫情有直接关系。

主要经济体在2020年1-3季度的增长,和去年同期相比,除了中国之外,到目前为止还是大幅度下降。以美国为例,虽然刚刚公布的3季度经济环比增长了33.1%,但和去年3季度相比仍然是下降了2.8%,显示经济处在严重的衰退中。日本、韩国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10月13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值由6月份的-5.2%上调了0.8个百分点,至-4.4%。这是建立在目前经济运行的情况,在综合考虑危机之后可能出现的恢复性增长的因素后作出的判断。

2021年,除了中国可能会实现8.2%正增长,印度8.8%、美国3.1%,在一定意义上,如果基于这样的判断,在2021年可能会实现恢复性增长。

但通过这段时间出口和进口、工业生产的表现,我们发现全球经济主要经济体的下降趋势,特别是国际贸易下降趋势在2018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根据WTO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球货物贸易数据是下降了2.9%。

当前的经济衰退不仅仅是因为新冠疫情造成的,贸易保护主义也是拖累经济增长、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个基础上展望2021年,会看到其中所包含的不确定性。我认为不确定性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疫情目前仍然在世界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加速蔓延。

美国新增确诊病例数创新高,疫情加速蔓延的态势似乎也在明显加剧。这是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希望各国在疫苗方面可以取得明显进展,使得人们在预防新冠疫情方面拥有有效科学手段。目前要想全面普及和使用还达不到。恐怕在2021年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至少到前半年疫情冲击的影响都难以消除。

二是为了应对当前全球经济衰退,各国使出了所有招数,各国政府加大了对企业的救助力度,扩张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力度是非常强大的。

许多国家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低利率,而且是0利率,甚至是负利率的。从财政赤字的规模看也在扩大。美国在2020年财政赤字相对GDP的比重是16.8%,到2021年按照目前美国财政预算的规模也要达到11.8%,日本财政赤字相对GDP比重处于两位数。

什么是安全的财政赤字比例?3%左右是国际共识。这些国家大部分超过了这个水平,这对于救助企业和救助市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当疫情结束、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时,严重的公共债务、严重的财政赤字,包括泛滥的流动性会对经济增长带来风险。

三是这次全球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主义有着直接的关系。

包括对中国商品加增关税的措施在短期内似乎都难以消除,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2021年的经济可能在2020年出现大幅度下降的基础上会有一定的增长,势头会比较强劲,但这种不确定性仍然是非常大的。为此,还是要有底线思维,更多从困难的角度着想,做好在2021年包括投资和其他生产方面的谋划在当前疫情蔓延的阶段内,许多国家出台了贸易和投资的政策,而这些政策体现出内向型的特点,也体现出各国对于维护自身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视程度。

从各国政策层面看,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

1. 各国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说,这将对外部企业造成一定的竞争压力。

2. 各国从维护本国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角度出发,政策支持的力度是向外延伸的。

服务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或者在其他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的调整,需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这也是限定在本国企业的范围。

3. 在全球化受阻的背景下,区域之间高水平的自贸协定在加快推进。

自贸协定是一把双刃剑,对加入的国家是有利的,但对协定之外的国家会产生贸易和投资转移的影响。因此,在其他地区自贸协定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和东亚地区的经济体会面临新的挑战。

4. 从最近各国贸易投资政策来说,一定会产生保护主义的作用。

有些面向本国企业特殊的支持政策也会对彼此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活动造成一定影响,加上疫情防控的需要,供应链中断的现象也有发生。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的作用今后可能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这是我们要面临的外部环境挑战。

5. 利用互联网手段的各种活动显著增加。

由于疫情的影响,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和经济活动在大幅度下降,利用互联网手段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增加的。各国在数字技术的基础设施领域、法律和政策制度的建设也在加快推进,这对于去寻找新的投资合作利益共同点具有积极意义,也是具有正面影响的新的趋势。

这就是从一般意义上看,我们在后疫情时代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


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根据IMF公布的2019年数据和在今年10月13日最新发布的主要经济体预测数据,到2021年的时候全球经济格局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而这个变化中最突出的点是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份额会明显提升,2019年是占全球经济的16.4%,到2021年IMF的增长预测值测算,中国所占的比重会提高1.6%,达到18%的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过去40年,中国持续增长,在全球是处于比较快的阶段,中国在全球份额的年度平均上升速度是0.3-0.4%,在新冠疫情2年期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中国GDP相对美国GDP比重,在期间会提升7.9个百分点,中国GDP达到相当于美国的75%左右的水平,差距明显收缩。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刚刚超过欧元区,2021年经济总量相对欧元区会多出22%左右,和其他经济体相对经济的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

在后疫情时代,由于中国崛起进程是在加快的,也可能会遭受大国战略博弈更加复杂、激烈的严峻挑战。在严峻的环境和未来经济环境挑战面前,必须对下一步发展的思路、路径和模式做出科学谋划。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也是大家目前讨论比较多的问题。

我发现有一种误解,这个误解发生在强调双循环新发展中要保持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特别提到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国内国际循环是什么关系的时候。前段时间美国前财长鲍尔森主持的一个电视对话节目曾经邀请驻美大使去参加,他说最近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不是意味着会改变目前为止开放的政策和模式、更多走一种和40年路径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在国内,也存在这样的误解,似乎认为作为双循环发展格局强调的不是更加开放,而是依靠国内发展来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模式。

如何把握这点,尤其是把握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相循环的关系,我谈谈我的观点。

一、补齐产业链供应链上的薄弱环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

在当前形势下,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特别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地位和现代化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具有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在一定意义上,生产、分配、消费、流通集中在国内,这有助于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系。

但在关键领域上实际上还存在明显不足。真正提升国内大循环,必须通过开放,借助国际大循环优化和带动国内大循环,这是二者之间关系的重要体现。

不能因为一般性的平均水平变化而掩盖其他结构性特点。大家都非常关注数字产业、数字经济、数字贸易,这是引领下一代新的赋能或者新的动能所在。中国在数字产品贸易领域,从规模来说是全球第一。2019年中国数字产品贸易出口占全球24.9%,在全球名列第一,比以往有增加。

对于数字产品的领域,核心环节、关键环节主要是集中在上游。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数字产品成品领域在全球规模是领先的,名列第一,而在关键的零部件环节和关键设备领域还是依赖进口。这样的产业是不可能、也不具备条件把生产链和供应链全部集中在国内生产的。

从进口来说,核心零部件还是大量依赖进口,这是最能说明需要通过扩大和国际社会的合作、扩大开放、通过国际大循环才可能解决在一些关键领域上的薄弱环节的问题,这是不能忽视的。

二、以更高水平开放融通国际大循环有助于优化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中国在数字产品制造领域的核心环节,相对来说还是缺乏国际竞争优势的。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渠道: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采取开放式和联合创新模式,在数字产品核心零部件研发领域取得新突破,弥补产业链上的短板和缺失环节。

根据德国一个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排行榜,全球申请5G领域专利数最大的10大公司中,名列前三的分别是中国的华为、韩国的三星和中国的中兴。中国企业的研发创新也是在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以华为来说,更多是和国际上的专家、实验室以及跨国公司通过联合合作的方式获得更多创新的成果,会根据专家需要,在研究机构或公司内专门设立一个研发中心,获得的成果可以分享。

当前需要通过创新提升在许多环节的技术水平,也是建立在联合创新、开放式创新的基础上,这是第一个要看到的途径。

二是通过扩大开放,吸引更多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优化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产业链现代化。

在4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具有一定国际规模的行业,基本都是在扩大开放、引入外资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按照2019年统计,数字制造业的52%营业收入是由外商来完成的。今后,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同样离不开和跨国公司的合作。

在当前的形势下,可能有些国家更多强调是脱钩,在限制本国高科技企业的投资包括和中国企业研发成果活动也进行围堵和打压,这种情况下怎么吸收跨国公司的投资呢?通过今年中国在吸收外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足以说明,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能体现出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的潜力和可能性。

从实际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2020年1-10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006.8亿元人民币(折合1150.9亿美元),同比增长6.4%。其中,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625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2%,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78.2%。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7.8%,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同比分别增长44.3%、77.9%、82.1%和43.6%。

通过参与国际大循环吸引先进技术资本、管理的经验和人才,服务于国内大循环现代水平,具有明显的优化和带动作用。

三是企业跨境投资区域化,为连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纽带和载体作用。

目前,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区域化特征日趋明显。作为已经在中国国内的企业,出于对长期稳定和发展的考虑对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的调整,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以中国为例,2017-2019年中国对亚洲地区计算机零部件出口占全球贸易的比重是上升了0.7%,但从亚洲地区进口的计算机零部件占全球的比重是上升了1.6%。2019年,中国企业对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投资明显增加,其中对越南投资增长了65%。2020年1-10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同比增长23.1%,占同期总额的16.3%。

这种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是企业自身为了规避风险,继续巩固和提升自己在全球市场或者主要国际市场的市场份额需要,是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国际化的典型表现,中国企业,包括已来华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要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进行一定的投资布局。企业的这种布局调整正在成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的重要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上升,大国要履行大国的责任。正如在抗疫阶段为全球提供的许多重要公共产品一样,中国要更多发挥这样的作用。在经济份额上升中我们要感受到的是责任,是未来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也是对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和重要性。要通过扩大开放,要履行大国责任、为稳定全球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中国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了该时期的重点任务和举措,其中,“安全”、“创新”、“开放”等关键字被反复提到。如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应当成为新形势下开展国际投资促进工作的关注重点。


国际投资促进工作的着力点

一、做好短期、中期、长期宏观经济政策的统筹科学谋划

从中国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来看,应当从短期、中期、长期做好科学谋划。

短期政策由“稳增长”转向“稳份额”。

在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宏观经济政策要围绕“六稳”、“六保”的需要,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之举,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加基础设施、尤其是新基建投资;扩大财政政赤字和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增加减税降费金额。

中期政策由“强政府”转向“强市场”。

宏观经济政策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谋划好“非常时期非常规”政策措施的退出方式,政策着力点放在激发市场内生动力上,逐步恢复和巩固市场对经济运行调控的决定性作用。

长期政策由“重国内生产”转向“重国民生产”。

建立以服务于中国企业全球战略布局需要的宏观经济、产业、地区、贸易投资、财税和创新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以国民生产稳定繁荣来优化和带动国内生产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格局。

二、国际投资促进政策在新形势下的新方向

从国际投资促进政策来看,需要在五个方面进行调整:

1.坚持开放的投资促进政策方向:

加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政策引导,推升企业投资运营的国际化水平,培育源自本土的跨国公司。只有走出去,在更大的平台上和其他跨国公司竞争,才可以真正成长为优质的跨国公司。

2. 促进企业在新基础设施、数字制造和数字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合作:

促进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在关键技术环节取得新突破,增强东亚区域数字经济的国际竞争优势,在全球数字技术标准和规则制定中发挥引领作用,实现现代产业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为各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3.加强投资服务体系建设:

为巩固和提升以市场导向为目标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化调整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在“一带一路”尤其是东盟等地区的第三方产业合作,构建安全稳定的区域生产网络,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

4. 加强区域投资合作的顶层设计:

继续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内各国发展规划和战略对接合作,积极推进区域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谈判进程,实现高水平的投资保护、投资促进和投资自由化制度安排,改善和提升营商环境。

5. 旗帜鲜明地践行多边主义政策:

加强在世贸组织、G20、APEC、东亚峰会等多边平台上的政策沟通、协调和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投资贸易规则改革,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和共赢的方向发展。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